李若清:巴楚雄才大自在
一個地域一旦形成了自已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那么,生活在這一地域的人們,生活在這一地域的群體必為這一地域的文化所化。巴楚文化的特點是廣采博納的開放精神、卓然不屈的進取精神、不拘禮法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好勇斗狠的拼搏精神。畫家李若清生于重慶,長于湖北宜昌。她的生活方式、思維、行為模式、思想觀念、審美情趣都受到這一地域文化的塑造和影響,從而打上深刻的地域文化的烙印。這些從她的日常生活和繪畫作品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比如巴楚文化的大豪情、大氣魄等等。
李若清長得細致精巧、小家碧玉,但是李若清的畫很有氣勢,很有沖擊力。李若清的畫作,之所以氣勢恢宏,正是她受楚文化的影響,走的是大道,追求的是大巧,寫浩然之氣,卻給人一種素樸厚拙的感覺,自然又神采煥發(fā),親切質(zhì)樸又熱烈奔放,顯示出的是李若清的返樸歸真的大匠之風。她的畫作讓你回望傳統(tǒng),去體驗藝術(shù)的真諦;它讓你走進生命,去聆聽自然的天籟;這也是她師古人,而不唯古人;師造化,而順應(yīng)內(nèi)心;順乎內(nèi)心與自然,乃大道也。
湯文選在他的《拳石園畫譚》中有兩段精彩的論述,他說:“大道觸目驚心,小道賞心悅目。”又說:“作藝要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在樸素中追求巧、奇?此破匠#瑓s暗藏玄機,追求的是一種情趣天然。作畫巧拙互用,易見成效。然而拙近樸,巧近輕,拙極見樸,寓巧于拙,是為大巧。大巧若拙,非大匠莫成。”
若清的筆墨氣韻并不完全符合傳統(tǒng)的定勢,卻有傳統(tǒng)中國畫要求的最高準則:意韻高、氣勢大。氣勢大,因性情使然,再輔以文化的熏陶,不期然而然的達到氣韻生動的極致,所以她的畫面也大氣恢弘到極致。畫畫能畫得很準確者,大有人在,形神兼?zhèn)湔咭泊笥腥嗽。但能使人感到可愛的形象則不多了。畫面謀篇布局、用筆設(shè)色的嚴謹不是若清唯一能做的,但“拙笨可愛”卻超乎常人,她筆下的春蘭、葫蘆、荷花、飛鳥、家禽等等,都是那樣的拙樸、可愛,看后令人動心,這就難能可貴了。這乃性情中本有,胸懷中自帶,非筆中鍛煉而出。李若清的作品看似無序卻有序,在不經(jīng)意中被組織為枝、葉、花、草、禽、鳥的千姿百態(tài),而筆中有墨、墨中蘊筆,濕筆與潑墨、積墨的多重變化所形成的筆痕墨跡之美,達到實寫與虛寫、抽象與具象的互補、渾然天成的效果。骨力雄強,畫風潑辣、行筆蒼勁、墨韻酣暢;豐厚、華滋、靈動,處處體現(xiàn)出畫家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注入了個人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并體現(xiàn)出一旦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畫家的想象力和自由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力的不可遏止。
文化素養(yǎng)乃畫家之靈魂,沒有文化修養(yǎng)的畫家不能稱為藝術(shù)家,沒有文化內(nèi)涵的畫作不能稱為藝術(shù)品。一件藝術(shù)作品,不僅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精神和價值取向。
清代方亨咸曾說:“繪畫,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經(jīng)年累月,刻畫研究,終一匠耳,何用乎?”又如《書議》中提到的“論人才能,先文而后墨”?v觀古今大師,哪一個不是飽覽群書、學富五車的,畫者內(nèi)心文化的修養(yǎng)不同,其作品與意義也是不盡相同。李若清大學畢業(yè)以后,到某航天軍工單位工作,多年的半軍事化生活不僅淬煉了她的思想,更是養(yǎng)成了好讀書的習慣,對中國的傳統(tǒng)儒、釋、道文化精髓理解頗深。學后而知不足,她自己深感學識不夠,遂先後到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清華大學中國畫研修班潛修學習,得到了書畫家霍春陽、史國良、梅墨生、陳綬祥、齊辛民、劉曦林等老師指點,更上追齊白石、吳昌碩、李苦禪、潘天壽等國畫大家筆墨意趣。在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同時,也造就了她豐富的筆墨語言系統(tǒng)。無論或俗或雅的格調(diào),還是或聚或散的情意,不僅體現(xiàn)在作品之中,更讓人去追尋作品里的“畫外之意”與“境外之思”。
李若清的大寫意花鳥畫,著眼于大,又能盡其精微,達到了大拙大巧的境界,同時也體現(xiàn)了當下的時代精神。有人說她的畫渾厚拙樸、畫如其人;有人說她走的是正道,追求是大巧,追求的是大寫意的浩然正氣,顯示出的是拙樸的大匠之風。說到此,李若清笑了。她說:“我就是我,不是其他人,我畫自己所思所想,僅此而已”。聽到?jīng)]?巴楚文化的影響還真是深啊!
王小寬 20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