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水墨:孤傲的質(zhì)樸/楚尋歡
高宏簡介:
1970年3月4日出生于陜西橫山縣沙溝村(注定與天地同在);
1992年—1994年,在陜西商洛師范學院讀書(總算有碗公飯);
1994年—2002年,在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工作(無聊的工作猶如行尸走肉);
2002年—2003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助教研修班學習(了解了學院氣息,潛移默化地知道了差距);
2003年—2005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做訪問學者(理解了繪畫結構的重要,造型大于色彩,繪畫是思考生活的藝術);
現(xiàn)居住于北京宋莊畫家村(活是走自己的路,死是走別人的路)。
展覽:
2003年,在北京地壇公園“神馬圈”首次舉辦高宏油畫作品展(自己定的住,別人才能坐的。
2005年,北京“鴻苑閣”舉辦高宏油畫作品展(人無奈藝術更無助);
2006年,北京三色畫廊舉辦“心質(zhì)-位移”高宏油畫作品展(人無緣分自討沒趣);
2007年,北京“紅子蘭”舉辦高宏油畫作品展(知己有恩,心里無底)
2010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爸爸的大油畫”高宏大型十年油畫作品展(物質(zhì)-精神是高度的統(tǒng)一,只有美術館才能找到作品中的問題);
2012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地—高宏2012油畫展”(自由是向自然靠近)。
高宏水墨:孤傲的質(zhì)樸
引言:林語堂說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讀書的真益處。愚以為,畫者與觀者亦然,心靈的相會妙不可言。
如果說質(zhì)樸是一種力量,那么這種力量一定粗獷而直接。一種粗狂而直接的力量,悠游于天地,相契于萬物,最后成長為一道揮之不去的筆墨跡象。高宏的水墨畫便能讀出這樣一種魔幻中的現(xiàn)實,孤傲中的質(zhì)樸。
西北漢子高宏雖然以油畫著稱,可我更偏愛其水墨表達,他的水墨畫總是給我們帶來風格大異的陌生與新鮮,這種新鮮感伴有一種濃郁的,不可名狀的,潛伏在人性中的浪漫理想主義情懷。
高宏說架上繪畫有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夾雜著正襟危坐的窒息以及不可逃避的重復與枯燥。水墨于他最初只是一種身心釋放的調(diào)劑,在表達形式上也只是材料與圖式的簡單轉化,但是逐漸地,他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書寫的味道。同樣的情感表達,他越來越覺得水墨語言來得更自由,更暢快。當然,這種輕松自由的書寫首先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深知深覺并能與其嫻熟的西畫技藝融匯貫通的基礎上。
高宏來自陜北農(nóng)村,如果說“大地”是他與生俱來的血脈基因,那么“山神”便是他精神世界王的源泉。
那縱橫斑駁的黑,好似刀痕在貧瘠的大地上燃燒,厚積的冷澀延伸著強烈的孤寂,靈光乍現(xiàn)的奇跡與興奮印證著生命之可愛,我仿佛聽到了高亢亦凄美的信天游,陜北人樂知天命的秉性流淌于咫尺宣紙讓人無法忘懷。
質(zhì)樸的情感盡顯自然之性,靈性的光輝掩映著莫測之神秘,這不就是生于斯養(yǎng)于斯的那片黃土高坡本來的樣子嗎?
庭院神思的僧人、高地上守望自得的老農(nóng),信筆白描的天鵝,沉郁流淌的山水,很多貌似雜亂的布景與怪異的生命幻境構成了高宏獨特的水墨圖式。這種水墨圖式因為每次情緒到來的不同而常變常新,他用時而簡逸明快,時而濃密厚重的筆調(diào)哼出了陜北人綿長深邃的雄渾信仰。
高宏常常趁興而作,幾十張宣紙,一發(fā)不可收拾。他的每一次繪畫都是不同情緒下的狀態(tài)表征,每一個物象都來源于生活原型,這種戲墨是對景寫生的境界升華,是信馬由韁的生命馳騁。
當沒有下筆欲望或情緒時他選擇就地休息。沉思、讀書、聊天或散步成為他繪畫之外的生活,或者說成為一個藝術家的另類表達。我能理解因為這種情緒不同而引發(fā)繪畫表達形式上的差異以及精神本體上機趣盎然的一脈相承。文化地域特征的根性彰顯是潛在本真的表達,他的作品里那種大地泥土樸實的感覺很踏實,很堅固,也很接地氣,他只是把那份瞬間的感覺自然地表達出來而已。作為一個藝術家,我覺得正是這份可貴的“真誠”給了他源源不斷的藝術創(chuàng)作養(yǎng)料。
古曰:“道不離器”,談畫同時要講理。中國畫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要義,然氣韻出于筆墨,高宏的筆墨沒有傳統(tǒng)程式的筆墨技巧,看不到傳統(tǒng)皴法、線描之痕,造型更多是夸張的意象,勾勒點染不囿于常規(guī)。古人亦云,作畫之道:“掇景于煙霞之表,發(fā)興于深山之巔。”高宏的寫生就是“任性”的自然表達,這種表達以“性情”為本,這種“性情”鐘情于大自然的性格兼以長期累積的耳濡目染之藝術修養(yǎng)為基石。恰如陳子莊先生一語:“于性靈中發(fā)揮筆墨,于學問中培養(yǎng)意境。”從描摹大自然臻至“生化”,高宏心領神會深諳此道。
高宏沒有傳統(tǒng)書法臨帖基礎,他把題款等同于心跡流淌的繪畫,在繪畫的過程中,很多詞句都是應景而生:
“面對一朵風中的玫瑰,站著的馬,蹲著的石頭一動不動。”、“當花朵謝去的時候,一片一片葉子慢慢展開,時間是家。”、“寫字畫畫只是安慰時間吧了,心里生不出半點光來,但總希望萬物蔥蘢起來。”、“路上我會失蹤,馬匹會嗅到路,靠天養(yǎng)的人,最好把一切都交給命運。”、“千里之外,雄心患上孤獨,無藥可救。”、“起身旋轉,嘴里哼出調(diào)式,仿佛霧霾散不散都與自己無關。”......這些題在畫上邏輯不夠嚴密甚至偶有別字的詞句正是畫者當下心靈的寫照,而如孩童般毫無章法可循的文字正好印證了這種表達的清澈與不加修飾。
我們很難把高宏的水墨書寫歸類,因為任何一種已知的歸類都是對他作品的誤讀。他說他也曾有一段時間受文人畫圖式影響,過分注重構圖的唯美與完整,而恰恰是這種“心有旁騖”束縛了自己的自由表達。跳出固有圖式的高宏水墨畫,還是文人畫嗎?
馬一浮先生有云:“文化乃人心之所動”。中國文化離不開“儒釋道”,然古之士夫,道藝無別。高宏的水墨書寫顛覆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圖式,卻又飽含著傳統(tǒng)文人悠游于天地的情趣,其“士”、“義”之氣構成了品學、士夫、歷史責任感與人文擔當精神的共振。萬物皆為我所備,隨心所欲不逾矩,他拿起筆就畫,無意有意間,就成了一張畫,而且非常有意味,自成境象。他只是把內(nèi)心質(zhì)樸的自我徹底坦蕩地呈現(xiàn),就像他無所顧忌的表達形式,顛覆本身蘊藉著一種更高的肯定。
非有煙霞嘯傲之志,漁樵隱逸之懷,難以言胸懷。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也難以言境界。高宏畫途坎坷,卻心有鴻鴣。因其受過大難幾近鬼門關,對生命之脆弱也較他人體會更深。然初入北漂大潮時的窮困窘迫反而磨礪了其堅韌不拔之意志。高宏只身北漂八年深居淺出,無人對話。他在宋莊自建工作室若干年,卻鮮聞其人,宋莊的展覽也幾乎看不到他的作品,即便是沉積多年的今日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大型個展紛至沓來時,他依然故我,蟄居自得,不改其樂。
君子之悅在于固道,與高宏君論道,常心有戚戚焉。我們互引為知己,高山流水之音,真趣自彰!
古人所指的藝術用筆,以成德為尚,并將繪畫作品分為“能、妙、神、逸”四個等級,繪畫便是人生境界的觀照。作為一個藝術家能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堅守自然本真地去表達來的最重要,若能做到這樣的生命狀態(tài),畫或不畫,畫什么,畫的好不好其實都不重要了。
如此,好也不是不好,不好也是好。高宏“無法之法”的筆墨語言與其“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品性在立意與境界上保持了一種與古人殊途同歸的逸致高格。
作畫與為人實為一道,高宏的品性里飽含著這樣一種內(nèi)心對藝術的樸素情懷,也許,那是他天生根性中永不妥協(xié)的樸實與傲骨:猛志固常在!
這種孤傲的質(zhì)樸,譬如冬天里的最后一根枯草,剛勁而有力,燃燒的一刻,看到光芒,還能給人溫暖。(楚尋歡于京東 2017/2/16)
看圖說話:
【新年·心安】
今夜
我在路上
雖然霧霾很大
但能聽到
你在家等我的心跳
明天
依然前途未卜
但我知道
你的祝福早已投遞
生離死別 莫測人生
唯有
這份相遇的心安
方為歸處
——楚尋歡2016/12/31
【那兒好】
幾根堅挺硬朗的胡須
斜掛在少年老成的面孔
一只過于潔白的天鵝
在宣紙上飛不起來
歲月斑駁的銹跡
浸入遺香入懷的茶壺
為什么這樣看著我
關于寫字與畫畫
不過是安慰時間的游戲
如果一定要說哪兒好
我會告訴你
一只黃狗和水牛的對話
與這世間破事一樣朦朧
我會告訴你
那坐禪暢想的老僧
只是你意淫無限的前世
這土得掉渣的濃烈
才是你提心吊膽的今生
——楚尋歡 2016/12/4
【供奉生活】
我無所事事地閱讀
從黎明到黑夜
一路趔趄毫無著落
從黑夜到黎明
暗無天日至今未醒
我試圖去尋找另一個自我
我
走出身體與自己對弈
我是你的誰?
誰是你的我?
有異獸從頭頂側目飛過
一次猝不及防的相逢
灼痛了我的雙眼
——楚尋歡 2017/2/28
作者簡介:楚尋歡,原名王紹軍,湖南武岡人,南蠻北漂客,喜禪好詩,媒體人、獨立藝評人、策展人、環(huán)球文化網(wǎng)主編、東方禪社發(fā)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