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贊歌—武模凱書法展”在宋莊伍佰藝美術館開幕
12月19日下午3點,由伍佰藝美術館主辦,伍佰藝藝術網(wǎng)、博鰲書院、山東大學金諦國際交流中心、鄭州大學中國畫研究院、藝術家之路聯(lián)盟、國際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中國國際郵政藝術網(wǎng)、中國國家藝術研究院、中國新幻彩藝術研究院等機構協(xié)辦的“翰墨贊歌—武模凱書法展”在宋莊伍佰藝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美術館策展人王翔主持,開幕式在武模凱先生的致辭中拉開帷幕,到會嘉賓有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院民族文化書畫院副院長馬祥彪、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師張云女士以及職業(yè)畫家張少蘭女士、職業(yè)畫家馬永華、職業(yè)書法家亓圣君、職業(yè)書法家張書本、青年畫家董海輝等藝術家出席。開幕式上,伍佰藝美術館副館長陳彬、藝術顧問亓圣君以及張云和張少蘭女士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本次展覽共展出他近年創(chuàng)作的書法力作共50余件,展覽將于12月23日結束。
伍佰藝美術館策展人王翔主持
書法家武模凱致開幕辭
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師張云女士致賀辭
職業(yè)畫家張少蘭女士致賀辭
職業(yè)書法家兼伍佰藝美術館藝術顧問亓圣君致賀辭
伍佰藝美術館副館長陳彬致辭
武模凱和開幕式到場嘉賓合影
武模凱陪同到場嘉賓參觀展覽
展廳現(xiàn)場
觀展的人
藝術的至高境界,應是人生境界的再現(xiàn)。書法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則傳統(tǒng)文化是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根基。書道之深,更表現(xiàn)為它關乎人品,自古書寫就有將人物鑒納入書評的傳統(tǒng),將人品作為書品的首要因素。武模凱自幼習書,直至今日快三十載,對書法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始終懷有一顆虔誠的心,并希望將它發(fā)揚光大。對于當代的書家來說,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信仰。書法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綜合反映,作為一名書法藝術家,應當為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不懈努力。
堅持學古帖為學書第一要務。臨帖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一名優(yōu)秀的書法家都有過很長甚至伴隨終身的臨帖歷程。臨帖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楷書的學習上,武模凱未敢追求時髦,扎扎實實按古法遺跡,從唐楷這一法度嚴謹?shù)臅w入手打基礎,著重臨習了歐陽詢的《九成宮》和顏真卿的《多寶塔》;后上追“二王”,又臨習了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和《樂毅論》,遂得飄逸妍美之風。字如其人,武模凱則更偏愛寫“歐體”。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wěn)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于正之趣。武模凱堅信,面對歐體秀雅靈動的書風面貌,心追手摹的同時,人品的認可,精神的追求也定然會得到默化。
在行草書的學習上,武模凱首選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和《圣教序》以及“癲張狂素”的草書為主要臨習對象,再輔以趙孟頫、王鐸、李邑等人的行草書以及宋高宗趙構書嵇康《養(yǎng)生論》,學古卻從不泥古,不斷改進提高書寫水平。
學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心態(tài)宜靜,惟靜心求學方可有成。細品武模凱的書法作品,你可以感受到一種娟秀之美的雅氣、傳統(tǒng)文化的靜氣、充滿墨香的書卷氣、古樸自然的清新氣撲面而來。文以載道,書道千秋,愿武模凱先生未來的書法之路一馬平川!
作者簡介
武模凱,1972年生于河南省濮陽市,職業(yè)書法家,現(xiàn)居北京。受家庭熏陶,自幼酷愛書法,真草隸篆兼攻,以楷書、行草書見長。其書作點畫之間帶有行云流水之靈動,神龍出海之大氣,猛虎下山之威武。用筆方圓兼有,逆順并用,有中有側,用墨干濕濃淡,并駕齊驅(qū)。字型大小不一,錯落有致,一氣貫通,觀其作品,給人一種常看不厭、賞心悅目、心情舒暢的感覺。時至今日,仍臨池不輟,一絲不茍的潛心研究和探索,F(xiàn)為: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濮陽市書協(xié)理事、中國農(nóng)民書畫研究會會員、內(nèi)蒙古青年書畫院院士、北京快雪堂藝術研究會會員、世界華人祖國和平促進會特聘書法家、華夏萬里行書畫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新媒體信息網(wǎng)特聘書法家、人民藝術家收藏網(wǎng)簽約書法家。
作品入展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二十一屆、二十二屆、二十三屆書法展覽并獲獎;
入展第二屆中國農(nóng)民書畫展,并被收藏;
入展1998年內(nèi)蒙古美術館主辦的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展并獲獎;
書作入編《1998年墨緣書法精品臺歷》,并向全國發(fā)行(瀟湘文化藝術中心主辦);
出版過多部書畫集,近年來作品水平突飛猛進,書藝大增,被省市博物館、紀念館等收藏;
作品深得國內(nèi)人士和國際友人的喜愛和收藏。
部分展覽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