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堡子文化】走進中岔堡子,感受過往的歷史!
中岔堡子,在甘谷,不是最大的堡子,也不是最有名的堡子,但卻是保存最完整的堡子,一座活著的堡子。
八月里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輕輕走進中岔堡子。八里灣梁上的陽光明亮而不刺眼,溫暖而不灼人。風中的草木,一如腳下質(zhì)樸的土地,穩(wěn)重而不輕佻,成熟而不輕浮。眼前的古堡,滄桑入骨,風煙俱凈,猶如一幅簡約的素描,一張黑白的照片,靜靜地擱置在清新如畫的鳳凰山頭。左邊是明媚的今天,右邊是泛黃的昨日。
穿過洞門,走進堡子,爬滿青苔的堡墻、落滿時光塵埃的戲臺、新翻修的關帝廟以及廟前蒼翠的古柏,像一枚枚歲月的胎記,無言地訴說著中岔的前世今生,中岔的悲歡離合。溫暖的陽光印證著生命的真實與純粹,而堡子里搖曳的芳草,層層的青苔,則向人們輕輕地講述著中岔的往事,古堡的歷史。中岔堡子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社會動蕩的年代,長年的戰(zhàn)爭,繁亂的匪患以及無休止的民族仇殺,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苦不堪言,自身難保。為求保命,中岔村程氏族人聯(lián)合山背后南岔灣諸村,在地勢險要的鳳凰山修筑了這個堡子。我的目光隨著蒼黑的堡墻游走。這是一座南北寬35米、東西長121米、占地4235平方米的長方形堡子。墻高6米,基寬3.8米,頂寬1.8米。四角及南北兩墻中部外側(cè)的6個馬面,依然像古時一樣,靜靜地眺望遠方的蒼茫,堅定地守護著家園的和平,至今仍牽引著人們景仰的視線。堡墻是用最原始的版筑土夯法夯筑而成,堅固結實,看了讓人心生踏實。曾經(jīng)雙道的堡門,已在歷史的變遷中,舊貌換新顏,紅瓦砌頂,瓷磚砌面,雖華麗而不失莊重。馬面上的炮臺,以及炮臺周圍女兒墻上的20余處炮眼,依然清晰可見,但銅質(zhì)的大炮卻在大煉鋼鐵時,悉數(shù)銷毀,無一幸存。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一切古老的文化,在一雙雙愚昧者眼中,都被視為“四舊”,當做“牛鬼蛇神”,列為破壞掃除的對象。不僅火炮,連古堡亦不能例外。有一年,眼看堡子不保,村中智者急中生智,果斷將村小學搬入堡內(nèi),才使古堡躲過一劫,存留至今。如今的中岔堡子,除卻堡門,較好地保存了清時北方地區(qū)民間土堡的原始式樣,至為珍貴,而且至今依然飄散著生命的煙火氣息,就像一個活著的標本,走進去讓人想到歷史,想到苦難,想到和平的來之不易,安定的彌足珍貴。
古堡,它不是歷史,卻沉淀著歷史,它不是文化,卻傳承著文化。古時的甘谷,地處“甘陜之關鎖,益梁之咽喉”,加之山皆復嶺,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戰(zhàn)亂頻繁,匪患不斷,因而,境內(nèi)多置堡、寨。遙想當年,連綿的黃土高原上,一座座氣勢恢弘的城堡,矗立在碧水藍天中,靜默在蒼煙夕照下。這些古樸的前朝遺跡,如同出土的青銅陶器,凝聚著斑駁的色調(diào),也漫溢著歷史的陳香。有的巍然絕秀,兀自獨立在白云之下;有的逶迤成群,肆意鋪展在山野之間。然而,在這個追求時尚和浮華的年代,細米白面麻木了人們的神經(jīng),燈紅酒綠也迷離了人們的目光,人文意識日漸消解,悲憫情懷不斷淡薄,于是,古堡們在風刀霜劍里年復一年地坍塌,在歌舞升平中日復一日地蠶食,在傲慢輕蔑中一分一秒地化為塵埃。曾幾何時,享譽隴上的甘谷堡砦早已化為陳跡,名噪一時的安遠張家堡子也拆毀殆盡,所有的堡子都在人們健忘和不屑的目光中,被邊緣,被冷落,被難堪,被夷為平地。在這種背景下,中岔堡子的存在和修復,就獨具一份別樣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
拂過陽光濺落的塵埃,將思想做一次更加澄澈的沉淀。堡子內(nèi)的關帝廟,高曠巍峨,氣度莊嚴。廟前的兩株古柏,蒼翠欲滴,兩倆相望,如一對貧賤夫妻,在風雨如晦的歲月中,守望清貧的生活,亦守護明媚的愛情。當結實的堡子保護了人們的生命后,忠肝義膽,義薄云天的關云長,自然就成了人們安頓靈魂、寄托精神的偶像,因而,中岔人在構筑堡子的同時,也栽下了柏樹,修下了廟宇。歲月荏苒,關帝廟雖然翻修了幾次,但關爺眼前的那盞油燈,從300年前點燃后,就再也沒有熄滅過,它和廟前的那兩株四季長青蔭的柏樹一樣,蔭庇著中岔人的子孫,溫暖著中岔人的靈魂。如今人們又一次翻修了廟宇,新建了山門,增修了鐘鼓樓,關帝廟煥然一新。廟門上鐫刻著一幅由程氏族人程世雄撰寫、國學大師霍松林題寫的對聯(lián):威名震古今浩氣丹心昭日月;大德服中外忠肝義膽佑山河。站立在300年前的古柏下,凝望著忠勇仁義的關公,聽著今人與先人心靈的對話,不禁讓人心生感慨,古人與今人,其實并沒有距離,無論時光走過多么遠,他們都血脈相通,心心相印,就像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今人永遠都懷著一份對先人的尊崇,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故土的虔敬。
(中岔堡子戲臺)
關帝廟的對面是一座戲臺,據(jù)當?shù)氐睦先苏f,這座戲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上世紀六七十年進行了重修,至今依然十分堅固,質(zhì)量優(yōu)良。臺頂落滿塵埃的五角星,落寞地訴說著曾經(jīng)或華麗或平淡的故事。這座戲臺,表演過古老的秦腔、培養(yǎng)過中岔的伶人、演繹過中岔人的愛恨情仇,也跳過忠字舞、唱過樣板戲、開過批斗會、憶過苦、思過甜,而今依然豐富著中岔人的文化生活,教化著中岔人的世道人心,不但在逢年過節(jié)時上演秦腔大戲,也舉辦社火表演、書畫交流之類的文化活動。2015年春節(jié)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岔村關帝文化書畫展,國學大師霍松林,蘭州軍區(qū)副司令員陳秀,甘谷籍將軍張臣剛、石新貴,以及任法融,陳忠實、雷珍民等各界領導和社會名流,紛紛為中岔古堡題詞書匾,現(xiàn)場還邀請了部分陜、甘兩省及縣內(nèi)書畫家現(xiàn)場揮毫獻藝,展出了100多幅全國知名書畫家捐贈的書畫作品,吸引了四鄉(xiāng)八岔數(shù)千群眾的目光,熱鬧非凡,盛況空前。如今那些或流暢、或古拙、或蒼勁、或細膩的書法作品,鐫刻在一方方石碑上,永久地收存在堡子里、寺廟內(nèi),供人們長長久久地瀏覽品讀。
品咂著這些平仄押韻、紙短情長的楹聯(lián),我朝堡外走去。走出堡門的瞬間,我回頭望了一眼堡子。金色的陽光鍍亮了中岔的堡子,也鍍亮了荒遠的歷史。古堡無論做為“避難所”的榮耀,還是做為“盛血盆”的悲哀,都已化為歷史的煙云,和平的陽光早已普照大地。秋風中的中岔堡子,淡定從容,如一方靜默的古硯,如一縷淡淡的鄉(xiāng)愁,靜靜地擱置在中岔人的心頭。(責任編輯:頡定武)